(文/特雷西)家长们在孩子课外补习上花了大把的时间、金钱和精力,但遗憾的是,偏偏没有取得什么效果。为什么大多数补习都是无效的?相比把孩子送进补习班,家长更应该做的事情有哪些?
近期上海市教委公布了一项覆盖全市6万多名九年级学生的调研,结果显示:约五成的学生有过校外学科补习的经历,但语数外三门学科的课外补习,对学习提升的作用分别只有0.6%、2%和2.2%。
也就是说,家长们在课外补习上花了大把的时间、金钱和精力,却偏偏没取得什么效果。
据BBC报道,全球范围内补习产业正在以每年7%的速度增长,目前年产值已经超过了1000亿美元。其中,亚洲国家补习业为疯狂。
美国人每年花在补习上的费用是70亿美元,而韩国人口尽管仅相当于美国人口的六分之一,补习开销却是美国的将近两倍。
在看到BBC的报道之前,我还以为家长给孩子补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“超前学习”,但真相却是,大部分家长是为了“让孩子跟得上同龄人的进度”;以及,“大家都补了,我不补我紧张”。
我从来不反对家长让孩子参加补习班(反对也没用),但我想来讲一讲:
1、为什么大多数补习都是无效的?
2、相比把孩子送进补习班,家长更应该做的事情有哪些?
“好学生”补不补习其实都没啥影响
要分析这个问题,我们首先要给老师和学生分类:
补习教师可分为:好老师、普通老师和差老师
学生可分为:自己想学的学生,和自己不想学的学生
对自己想学的孩子来说,遇到什么样的老师,对他成绩都不会有太大的影响。
因为这样的孩子,有强烈的求知欲,除非你把他扔到寸草不生、没有任何教育资源的地方去。否则,他一定能找到机会和学习资料来自学。
我们高中班上有个学霸,上课从来不听,考试永远,你觉得他天赋异禀吗?并不是,他只是每天从早到晚都捧着书在自学。高一时,他就自学完了全部三年的高中课程。老师对这种学生来说,不过是遇到特别难的题目时,答疑解惑的帮手罢了。
老师们眼里的补课,又是怎样的存在呢?
我曾经就读的上海“四大”高中里,不少老师是高中教育界里“大神级”的人物。
我同学去问过数学老师:“我的数学成绩没有别人好,是不是应该出去补补课?”
结果老师直接在上课时给大家推荐了一本价值20多块人民币的书,她说:“除了学校里我讲的内容,你们只要自己回去把这本书里的东西都弄明白,就足够去考北清复交了。”
语文老师更有意思。有一次,大概学校门卫看守不严,课间突然溜进教室一个卖书的推销员,她拿了一本我们语文老师写的书,说看了这本书,高考一定得高分。
结果也是很不幸,正被准备上课的语文老师撞了个正着,老师直接就把推销员给赶出去了,他很生气地说:“我的书是写给听不到我的课的孩子的,你们只要好好上课,买书根本没意义。”
后来班上还有同学想高价请语文老师给他进行一对一辅导,同样也被怼了回去:“你请我课外辅导?是不是没有好好上课?上课不学,下课瞎起什么劲?走开!不教!”
如今的孩子,比我们小时候更幸运的是:教育资源极其丰富——
低龄段有可汗学院,高龄段连哈佛斯坦福的课程都能上网去听,根本不存在找不到资料学习的问题……也就是说,孩子只要想学,就一定能找到合适的资源,这就进一步弱化了补习班的作用。
看到这里,你可能会反驳:“谁说自己愿意学的孩子遇到什么老师都没关系?如果遇到好老师,激发了他的学习兴趣,他肯定能更加出色啊;如果遇到差老师,毁灭了他的学习兴趣,他不一样也会失败么?”
毋庸质疑,好老师对于好学生,确实能起到成绩“加速器”的作用,但鼓励学习兴趣这件事情,还真不是仅仅靠一个好老师,一段好的学习经历,就足以造就的。
任何老师其实统统都是学生生命中的短暂过客,尽管我们常听成功人士说客气话:“某某老师改变了我的一生”。
但我更愿意相信家庭教育的持久力量。
而所谓的“差老师”会毁了好学生,多半也并不现实。一来是大多数老师,要说他差,顶多是“教学水平不高”而已,恶意打击学生自信心这种事儿,可能有,但肯定是少数。
另外,差老师对学生的影响,就和病毒对人的影响一样,机体强壮健康,抵御能力就强。学习热情高的学生,遇到一个两个水平差的老师并不打紧,倒是本身就不愿意学习的学生,反而更容易遭受打击(或者根本是把责任甩给老师)罢了。
我认识一个斯坦福大学硕士毕业的女孩,真的是从中国一个很偏僻的山沟沟一步步靠着自己考出来的,她形容自己小学初中的老师,完全是“不知所云”,但她又说“没关系,起码我有课本,我还能找到书店,老师虽然糟糕,但我的自学能力强啊。”
好老师可能会让好学生少走弯路,但“走弯路”对学习来说,并不总是一件坏事。很多情况下,走弯路能让学生学会自律、自学,同时还能提升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。
“差学生”上补习班多半会害了他们
不想学习的孩子,如果他们遇到普通老师和差老师,结果不外乎:补课没有用,补课让学习能力更低下。
我读大学时勤工俭学,曾做过一段时间一对一家教,我印象深的一个小男孩,当时正读初二,语数英的成绩都很不好,但他态度很好。每次上课,无论我讲什么,他都认真地听,听完了认真地点头,每次我问他:“听懂了吗?”他都说“懂了”。但每次考他,他肯定没懂。
小男孩的妈妈特别喜欢我,她时不时就会充满期待地和儿子一起听课,听完以后还赞扬我:“某老师,你讲得真清楚,连我都能听明白!”妈妈都能听明白,为什么儿子偏偏不开窍呢?
有一次我趁妈妈不在,和小男孩谈心。
我对他说:“你真是我见过态度的学生了……”
他说:“嗯,我其实是装给我爸妈看的,我假装认真一点,他们也开心,我也开心,老师也开心。”
“那我上课的时候你在想什么?”
我学生:“想各种事情,但是没有太想学习的事情。”
我大概算是一个普通的老师,我遇到好学生的时候,能把题目讲解得非常清楚,但我没有办法让一个孩子主动去爱上学习。
其实就算是业务过硬的好老师,也未必都能让孩子爱上学习,因为补课的时间太有限,方法也太单一了。
我认识一位数学特级教师,她有一次抓狂地对我说:“我有个学生,太让人生气了,就一个简单的二元一次方程,你知道他学了多久吗?整整一个学年!”
“我对他爸妈说,你们就别浪费钱了,先把孩子的学习态度端正了再说,可他爸妈根本不听,说我既然教出了那么多好学生,就一定也能把他们儿子教好……郁闷啊,光是教一个二元一次方程还没教会,我就已经收了他们一万多的学费了,这要把整个初中的内容全学会,那还得花多少钱!”
以上是补课没用的例子,那我为什么要说:对本身不想学习的孩子,补课反而会害了他们呢?
因为补课就好比给了他们一根拐杖,或者说一台轮椅,让他们产生了依赖心理。
我们都在影视作品里见过因为意外失去行走能力的病人,等到外伤痊愈之后,他们中的有些人拼命锻炼,重新站了起来;另一些人却嫌弃康复训练太痛苦,宁愿拄着拐杖,坐着轮椅,后永远失去了独立行走的能力。
在大多数的课外补习班里,为了追求所谓“快、强的效果”,老师都像打了鸡血一样,只是一味地追赶进度,灌输方法,甚至教孩子记硬背各种公式、狂刷模拟试题,这就好比把孩子扔在轮椅里,由老师推着去赛跑——老师推得快的时候,孩子可能能赢得比赛,可一旦有老师放了手,孩子就连爬都爬不动了。
“补习有用”的概率可能只有5%到8%
说到这里,稍微总结一下:
1、补习班对自己愿意学习的学生基本没用;
2、不愿意学习的学生,只有在遇到好老师的时候,补习才有效果。而且这个“好老师”,指的不仅要有能把题目讲清楚的能力,更重要的还必须能够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,能把“不愿学”变成“愿意学”才行。
这对老师,是何等高的要求!能达到这样要求的好老师,究竟又能有多少呢?
我们做个简单的假设:假如“不愿学”的学生数量占全部学生数的50%到80%;好老师占全部老师的10%,普通老师占80%,差老师占10%。那么“不愿意学的学生”遇到“好老师”——也就是补习有用——的概率是:5%到8%!
2013年,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一篇博士论文对韩国的补习班做了大量的研究,和我们得出了类似的结论——课外补习,只对差生比较有效。
美国还有一些研究显示:考试冲刺训练,特别是一对一的私教,对提高考试成绩是有用的。但是效果没有宣传得那么明显。考前冲刺补习,能够提升孩子的短期表现,但是对长期学术表现没有帮助。
看到这个研究,可能有家长又要说了——我就是想要孩子提升短期表现啊,因为考试分数高了,我的孩子就可以抢占的教育资源啊。
但问题是,一时抢占好资源,就能保证一辈子的成功吗?
2013年,美国常青藤盟校公布的数据显示:进入哈佛、耶鲁、康奈尔、哥伦比亚等14所名校的中国留学生,有25%因为无法完成学业而退学;即便是“只要考上基本就能毕业”的中国名校,其毕业生也有大把“泯然众人”。人生成功与否,和一时的提分关系不大,而是需要终身学习、不断努力。
我有一个朋友,小学初中上的菜小菜中,本科读的二流一本,研究生考上西北大学……一步一个脚印,后实现了“藤校梦”,博士考上了斯坦福。她对我说:“我从小都不是聪明的那个孩子,但我总是努力的,我一直没有放弃,现在成了同学里学历牛的那个。”
所以你看,在大多数情况下,我们只知道要把孩子送去补习班学习,却忽略了重要的那一点,就是——激发孩子的内驱力,让他们成为“愿意学习”的孩子。
做哪些事,比送补习班更重要?
不过放心,我才不会劝你们“不要把孩子送去补习班”,因为补习班毕竟能够缓解家长的精神压力嘛。
当周围人全把孩子送去补习班的时候,不送的家长难免会产生“焦虑感”、“负罪感”……你会不停地想:假如我当初给娃报了补习班,他的人生会不会就因此而不同呢?
尽管多半不会,但如果足够有钱,有个安慰剂也挺好。
不过,在送补习班之前,我建议家长们做好这样几件事情:
首先,认真筛选补习教师,有几种老师千万不能选——光盯着提分,不停灌题,不给孩子独立思考机会的老师不能选;只看答案,不注重推理过程的老师不能选;只教具体题目,不讨论学习方法的老师,不能选。
另外,永远不要把激发孩子学习兴趣的任务丢给补习机构,要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,要做好下面这几件事情,把孩子培养成愿意学习、乐于学习的人。
1、培养阅读兴趣;
2、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,让孩子学会自己做选择;
3、鼓励孩子探索他们自己感兴趣的东西;
4、让孩子尝试不同的学习方式,比如从小提供“开放式”玩具(积木、手工小零件),发展他们的创造力和问题解决的能力;
5、从小给孩子自由玩耍和探索的时间;
6、家长自己要显示出好奇心和学习的热情,经常和孩子谈论你近学到了什么;
7、询问孩子“你在学校学到了什么新知识”,而不是“你考了几分”、“你考了第几名”;
8、珍惜和祝贺孩子取得的每一点小小成就;
9、把每件事情都看作学习的机会,多向孩子提问题,鼓励他们自己寻找答案;
10、保证充足的睡眠和足够的室外活动。
我们要记得,学习的意愿才是取得成就的根本,一味补课,舍本逐末,那是傻子才干的事情